□王建琴苏励丹
张令仪,山西汾阳人,现年92岁。原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务处、医院管理处处长。她的父亲张锡九,母亲刘清香,姐姐张令德,丈夫白备伍,都曾有在汾阳医院工作、学习或受教育的经历。她们一家人为汾阳医院,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我们将永远铭记,永远地感谢她们。
张锡九生于1891年,系美国教会的一名清洁工,后被基督教会的任子英执事发现并赏识,介绍他进入铭义中学读书,由教会资助他学费和饭费,毕业后又介绍到汾阳医院做见习生。当时的汾阳医院设备简陋,只是一种救济性的为民治病的简易医疗机构,也没有分科,院长万德生(美国人)是美国霍布金斯医科大学毕业生,创建初期院长聘用了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安介眉等医师,张锡九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刻苦攻读,不到四年的时间掌握了常见病的治疗技能及药学知识,并独立开展医疗工作。1915年张锡九离开汾阳医院与结发妻子到临汾某部成为一名军医,并生下一个女儿(张令德),不久,其妻因肺结核病故。1918年经人介绍又与临汾医院护士学校毕业的护士长刘清香结婚,婚后半年他们一起离开临汾又回到故乡——汾阳,当时的汾阳医院已扩建,医卫人才非常缺乏,急需补充医护人员,医院急聘张锡九为医师,聘刘清香为护士。
扩建后的汾阳医院大院的中央盖起了一座“U”字型大楼,中间是四层的主楼,大楼的东西两翼各三层。东侧是女病房,西侧是男病房。从底楼到三层内的左右两侧各有上楼的通道,东侧是阶梯式楼梯,西是可以推车上去的斜坡,用他运送手术病人或重病号,在当时尚无电梯的年代,这种建筑是很先进又方便的,一直保留至今。门诊设有X光室、化验室、内科、外科、妇儿科、还有较好的手术室。
药房颇具规模,院内有可供医院照明及医疗上的用电、电灯、电话,楼内还有煤与自来水设备、暖气装备。院内附设有护士学校、职工宿舍。
医院的扩建工作程虽已完成,但医疗设备尚不完善,技术力量也待充实,先是用带徒弟的方式培训了一批男女护士,毕业后基本上都留院工作,也有的自找职业或在外面开诊所。1921年张令仪出生,因她母亲工作繁忙,张令仪被送到峪道河老乡家代养。1922年,汾阳医院开办了四年制的高级职业护士学校,每年毕业5-7人。1923年她弟弟出生,但她母亲仍坚持工作。1925年她母亲又怀了第三胎,妊娠反应很大,经万德生大夫检查初步诊断为异样妊娠,在当时的医院还没有开展过这种手术的先例下,病人和万德生大夫均是冒着风险在万般无耐的情况下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子宫摘除术,手术取出的葡萄胎制成标本装入玻璃瓶子内,做为临床教学和实习的教材,挂在医院门诊大厅的墙上。父母为感谢手术的成功,赠送了一块“妙手回春”的大匾也挂在医院门大厅的墙上,一直到全国解放才被移至他处。1926年她们姐妹都长大到了上学的年龄,她的父母亲深感公私难以兼顾,故决定双双辞去汾阳医院工作。通过贷款及友人的帮助,在汾阳城广智院的隔壁开办了一所“永年西药房”。
抗日战争年代她父亲利用“永年西药房”的名义,为汾阳医院、抗日部队购置、运送了不少药品,成了汾阳医院药品供应的可靠基地。在1927年反革命政变后,其父还常常冒险为党传达信息,并给予经济上的援助。1932年,晋西兴县等地发生了鼠疫流行,疫情波及到陕北的榆林佳县等地,受感染者因得不到及时救治,死亡病例逐日增加。山西省政府速派汾阳医院医疗队前往救治。当时她父亲已经不是汾阳医院的医生,但他听说灾情严重,医院人员紧缺,故自告奋勇,自带药品,报名参加医疗队。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灾情终被消灭。灾区政府和老百姓为感谢防疫队的救灾恩德,为医疗队赠送了一幅缎制的万人伞。另外,还单独为她父亲赠送了“艺同于道”的一块牌匾,以表感谢。通过这次救灾防疫的成功,汾阳医院名声大震,被誉为“华北第二协和”。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和弟弟离家,随校南下,她姐张令德因身体原因不能外出,进入汾阳医院护士学校学习,不幸于1939年因患肺结核在汾阳医院病故,她父亲含着悲泪向医院提出“把令德姐的尸体捐献给汾阳医院做病理解剖,一并教学之用。为此,开创了捐献遗体以供教学之用的先例。”1942年汾阳医院的手术室主任赵硕安先生为一位受伤的中国共产党干部做手术,此事被人泄露,被日本宪兵队知道,遭到抓捕并严刑逼供,折磨的死去活来,在生死关头,张锡九闻讯想方设法与日军交涉,以巨额的经济代价于三个月后救出了赵硕安先生。
她的丈夫白备伍,陕西葭县人,1929年9月,经过考试进入汾阳医院高级护校学习,于1933年毕业,在校期间他和郭钦安(曾任山西省副省长,也是汾阳医院高级护校毕业)曾经掩护地下党来医院。白备伍毕业后,在榆林医院工作,1938年,党中央派他和50名干部去山东省,去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医疗卫生工作,历经艰险他先后担任山东军区卫生部长、卫生厅长、医学院院长,中央卫生部血防局长,上海市红十字会会长等职务,于1986年病,并做了遗体捐献。
摘自吕梁日报2013年6月8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