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远去,印迹犹存。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走上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道路。那些刻骨铭心的画面,那段硝烟弥漫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中,凝结成不朽的“红色”记忆。在汾阳市,有一位89岁的老人,曾经也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他叫邹俊侃。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在邹俊侃的记忆里,这首老歌中所承载的那段历史,是沉甸甸的。1951年1月25日,怀揣着理想与信念,年仅18岁的邹俊侃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华北独立第二十三团二营四连的一名战士。经过练兵训练,学习驾驶技术,1952年4月,又进入到了战车独立第二团运输连,同年十月,邹俊侃与战友们一道奔赴了硝烟正浓的抗美援朝战场,主要任务就是为前线作战坦克运送弹药和物资。
有一次,邹俊侃和另一名志愿军战士一个车,到前线给坦克连送炮弹,由于白天时常有美国飞机,所以只能晚上跑车,当他们去了目的地这时离坦克就剩100多米了,可是地上有冰有雪上不去,也不敢开灯,也不敢打手电,他俩就配合坦克连来回扛了几次炮弹送上去,把一车炮弹卸下,当时滑的上不去,但他心里想的却是能让身子受伤,也不能让炮弹碰住。
在朝鲜战场的两年多时间里,战火无处不在,飞机的轰鸣声、密集的枪弹声经常在邹俊侃老人的头顶上响起。一次,飞机投下的炸弹爆炸开来,离自己躲藏的墙只有几米远,像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他记不清楚经历了多少次。
据邹俊侃老人回忆,头顶上时常有美国飞机侦察,看到路上有汽车有部队,就直接下来机关炮扫射,就这么危险。有一次,飞机炸弹把附近老百姓的三间房炸了个大坑,炸坏一间房,有个朝鲜老太太坐在角落里爬不起来了,其他的人都到了房子后面的防空洞里,我就把老人家扶上,硬搀起来,扶到防空洞跟前,人们把她接进去,我背上枪要走,他们说(朝鲜语)头顶还有飞机,我说(朝鲜语)没关系,老百姓伸出大拇指来夸奖我。他们要给我们写证明,我纸也没有,笔也没有。
直到现在,邹俊侃老人依然觉得,他这辈子最光荣的事情就是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成为保家卫国当中的一员,胜利完成任务,凯旋归来,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的期望。多年来,老人始终将那两枚写有“抗美援朝纪念”和“和平万岁”的纪念牌保存的好好地,时不时总要拿出来摸一摸,戴一戴,那段壮怀激烈的岁月成为了他一生当中不可磨灭的印记,志愿军敢拼、敢打、敢牺牲的精神,已沁入血液、融入骨髓,即使到了70年后的今天,他依然不悔当初的选择。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邹俊侃服从组织安排,先后从事过很多工作,也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直到1975年归乡后,他依然默默地在奉献在基层一线,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一名抗美援朝老兵的家国情怀熏陶和影响着身边的人。
尽管年事已高,眼疾导致行动有所不便,但邹俊侃老人依然坚持时时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发展,曾经锤炼的坚毅、担当、耿直的品格,一直烙在日后他的一言一行中,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孙们。
邹俊侃老人的儿子说:“我爸的一生,从那会儿生下来到现在都坎坷不平,人是刚正不阿,平常不和人多说话,可是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公平公正,不会有任何的私心。一直受我爸爸精神的影响,我从小就有想当兵的念头,在18岁的时候就去武装部验兵参了军。参了军之后,我爸经常打电话,认真的教诲我,不管是做什么,干一行爱一行,必须要钻一行,(我)在专业成绩上也是处处领先。现在我女儿在上大学,回来的时候,就经常听他爷爷讲故事,就讲解放军的光荣历史,现在是山西财经大学的国旗护卫队的护旗手。”
和平不易,历史莫忘。采访快要结束时,邹俊侃老人还不断叮嘱我们,持久和平的日子,还需要一代又一代人自强不息的接续奋斗,希望年轻一代要铭记历史,坚定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摘自吕梁日报2020年11月5日第八版
版权所有:汾阳市公共文化发展服务中心 2011-2024
地址:汾阳市鼓楼西街南侧7号楼 邮编:032200 电话:0358-7225440
晋ICP备110011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