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剧起初称为中路梆子,由山陕梆子北上发展到晋中平原,在结合祁太秧歌、汾孝秧歌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满洲梆子、桐州梆子逐渐发展形成的,是我国诸多梆子腔中的一支,主要流行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其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 汾阳自古就有“无汾不成戏”的美称,不仅戏班众多,被誉为“优伶流动大枢纽”、“戏曲研究小中心”,而且晋剧艺术人才辈出,支撑起了晋剧半边天。山西省成立较早的老牌剧团——鼓锋晋剧团就诞生于此。今天,就由小编带您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汾阳鼓锋晋剧团的发展史。
汾阳戏班概述
汾阳戏班兴起于清代中叶,兴盛于民国初年,在晋剧发展史上颇有影响。民国6年(1917年),城内卫巷街张映汉,就在自家院内修建小戏台,购置桌椅板公式,摆设茶点,创办“会仙茶园”,吸引戏班和票友演出。城内八室庵街叶应元创办娃娃戏班,又称“福盛园”,该戏班行当齐全,艺术力量强,先后出名的客籍艺人有王林山、高文翰、史立世等,本籍艺人有张万顺、路大富、王云山、任恩等。此外还有三皇庙吕明山创办的“聚奎园”;菽禾村刘锡书创办的娃娃班;东岳庙巷梁礼创办的“恭梨园”;唐兴庄村李水德创办的娃娃班和小相村胡瑞芝创办的“风搅雪”班等。
民国26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福盛园戏班停演。民国32年,叶应元之子叶志刚继承父业,重振戏班,并在“八福茶园”旧址创建了“集星楼戏院”,后来人们把这个戏班习惯地称为“集星楼戏院”。当时出名的艺人有王林山、尹有生、韩怀俭、史立世、张万顺、郭云山、孙福娥等。民国33年,在赴平遥演出归途中,名艺人郭云山、冀兰香、张怀礼离班参加解放区文艺工作队。民国34年,戏班散伙。民国35年,叶志刚、马守成、岳广德、范克让等人集股再振戏班,先后聘请的主要艺人有王思明、侯八元、霍树章等,并吸收部分年轻学员,如马玉楼、王桂英、邓巧英、尹艳楼等。在这之后,名艺人张宝善、李宝香、王虎儿以及李合山、侯步高、秦亮、高瑞祥等,从榆次等地来汾参加“集星楼戏院”。
鼓锋晋剧团的前身——古风剧团
1948年汾阳解放,“集星楼戏院”获得新生。是年冬,中共二地委决定徐沟“大众剧团”和汾阳“集星楼戏院”合并成立汾阳“古风剧团”,并派王易风、马公式等人组织整编工作,李进前任团指导员,李金旺任团文化教员,推选叶志刚、王玉山为正副团长。该剧团有演职人员65人。当时除排练演出传统剧目外,还排演了《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等现代戏。1950年聘调王银柱、范翠平、丁玉英等艺人来团演出。是年,新排《应征前夕》、《新贫女泪》、《关不住的姑娘》等新剧目。
建国后的鼓锋晋剧团
1951年,汾阳古风剧团更名为汾阳鼓锋剧团。同年,剧团赴河南、西安等地观摩演出学习艺技。1952年聘调郑雅楼、郭云山、冀兰香等一批老艺人来团演出。1953-1954年,先后发掘和排演郭云山的《高平关》、韩俊山的《法门寺》、郑雅楼的《伐子都》、尹有生的《晒鞋》、董小楼的《翠屏山》等十几部演出剧目,充分发挥了名演员的优势。
1954年秋,由韩俊山、郭云山主演的《闹公堂》和郑雅楼主演的《回斗关》参加晋中地区第一次戏曲汇演,博得好评。1955年,招收新学员30名。是年,新排大型现代剧《梁秋燕》,获晋中地区戏曲汇演二等奖。1957年整理改编传统戏《伐子都》,参加晋中地区汇演获剧目集体奖,郑雅楼获优秀演员奖,冯煊获司鼓一等奖。同年秋,代表晋中地区参加全省戏曲汇演获一等奖。1958年,演出《封神榜》引起轰动。1959-1965年,先后排演《野火春风斗古城》、《武大妈》、《红色的种子》、《洪湖赤卫队》、《丰收之后》、《芦荡火种》、《山村供销员》、《三下桃园》等现代戏。1966年一度被迫停演。1968年,剧团经整顿后新排现代剧目,曾赴忻县、内蒙古、宁夏等地演出。1970-1975年,李开云、杨金保、董翠云、张春义等中年演员调来剧团工作,又招收新学员20余名,由省话剧团郭健排导了《沙家滨》、《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渡口》、《划线》、《审椅子》等革命样板戏和小型现代剧。1976年以来恢复传统剧目上演,新排《逼上梁山》、《十五贯》、《逼婚记》、《狸猫换太子》、《卧虎令)、《蝴蝶杯》、《法门寺》等。
1980年后,汾阳鼓锋晋剧团改革经营管理,实行定场次、定剧目、定时间、定效益,以团核算,分队演出。1982年,青年演出队聘请太原市实验晋剧团马兆录排导《寇准外传》,省广播电台为该剧录音并播出。同年冬,该剧目参加吕梁地区戏曲调演获戏剧革新奖、音乐唱腔革新奖,王冬花、高爱琴等获演员二等奖。1985年,剧团有演职人员160人。1988年,吕梁地区举办戏剧调演,剧团以新编历史剧《蒙冤救帅》获演出一等奖和其它多项奖励。1999年,创排新编历史故事剧《唐太宗嫁女》,并参加山西省庆祝建国50周年献礼展演荣获优秀剧目奖,刘春莲、张晓玲等演员荣获表演奖。
鼓锋晋剧团自成立以来就阵容强大,几十年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晋剧演唱风格和音乐体系,培养了司鼓冯煊、琴师刘万生等众多优秀艺术家,从这里走出了马玉楼、田桂兰等诸多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和刘和仁等一大批晋剧音乐家,演出足迹遍及晋、陕、蒙、冀等省,特别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几度辉煌,开创了“演员名三晋、剧目拿大奖、音乐领风骚”的品牌优势。
2011年10月,鼓锋晋剧团响应全国文艺院团改制精神实行了转企改制。目前,剧团拥有完善的演出设备,老、中、青三代演员行当齐全,文武场乐队演绎精湛,每年依托文化部、财政部配送的流动舞台车坚持开展送戏下乡近百场,全力满足当地群众看戏需求,赢得良好社会效益。
新时代的鼓锋晋剧团
2016年,按照国家艺术基金申报指南要求,汾阳市鼓锋晋剧团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大型舞台艺术新创作剧目——晋剧《汾阳王》。该剧讲述了唐朝广德、永泰年间,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联兵回纥,进犯长安,大唐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山西省汾阳市人)古稀之年再度挂帅、单骑赴叛营、说服回纥、感化吐蕃,避免了再生战乱。全剧表现了郭子仪为中兴大唐、亲民爱民、顾全大局的爱国情怀和不战而胜的军事谋略、智勇双全的名将风范,突出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永恒主题。
同年8月,晋剧《汾阳王》被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立项。在汾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主创团队和鼓锋晋剧团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2017年6月10日,晋剧《汾阳王》如期在太原市尖草坪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了首演。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监督有关专家,汾阳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与汾阳、太原两市的600余名观众一同观摩、观看了演出。为满足当地群众和广大戏迷的观赏需求,本剧目在首演期间还加演一场,观众爆满,为顺利完成40场剧目巡演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形成了“看《汾阳王》戏、喝汾阳王酒”的特色氛围。
2018年,鼓锋晋剧团迎来建团70周年。同年10月举办了回报社会惠民演出专场,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该团知名老艺人孟芳娥、宋玉花、张春义等仍活跃于晋剧舞台,中青年演员王冬花、刘春莲、张晓玲、杨利元、李福萍、武振强以及后起之秀游云凤、武伟芬、乔春梅、褚海燕等都是当今鼓锋剧团骨干演员,他们一直为剧团默默付出,为晋剧事业倾情奉献。
广大读者朋友们,现在大家对汾阳鼓锋晋剧团的发展一定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了吧!
摘自吕梁日报2019年5月30日第八版
版权所有:汾阳市公共文化发展服务中心 2011-2024
地址:汾阳市鼓楼西街南侧7号楼 邮编:032200 电话:0358-7225440
晋ICP备110011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