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开放时间: 汾阳市图书馆365天,天天开馆!
汾阳的清明习俗
日期:2019年07月01日 来源:本站原创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又是一年“清明”来,一提到清明节,很自然地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这首诗,它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也是24节气中唯一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提到清明节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祭祖、扫墓,其实,祭祖、扫墓,其实这只是清明节民俗的一部分。

那么“清明节”是怎么来的、有哪些习俗?汾阳人又是如何过“清明节”的?请走进本期微汾阳——汾阳的“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作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节的由来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的习俗

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每到清明节的时候,大家都会购买或制作一些“纸钱”“元宝”等,在祖先的坟前用火烧。

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

清明前后,春风正盛,是放风筝的好时节。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汾阳的清明节

缅怀革命烈士

清明节期间,机关单位(组织)、学校等组织职工、学生去汾阳烈士陵园,祭拜革命先烈,为烈士扫墓。向牺牲的烈士寄以节日的哀思……

汾阳烈士陵园位于胜利街和英雄路交汇处,这里长眠着为汾阳的自由、解放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烈士。

据记载,1945年8月中旬,当时日本已经投降,驻汾阳的日军和阎军(山西军阀)勾结,拒向我军投降,我八路军计划攻占汾阳城。当时城内西北角有日寇挖的防空洞(另一说是内线挖的),用来连接城内外,准备里应外合攻取汾阳。当时汾阳的日本驻军有一千多,再加上伪军,估计有一千三百人左右。8月21日夜,八路军晋绥独三旅十七团三连连长薛春荣率领67名勇士,由汾中学生领路趁夜潜伏进防空洞中。准备里应外合解放汾阳城,不料却被日军发现,并用机枪封锁洞口,至我军67名勇士被困洞中。而与此同时,城外大部队已经展开了激烈的进攻,但因为城墙高耸,而且内线被破坏,在攻打了一夜后也没攻破敌军防线。

此时,洞中的两个排共67名战士,在坚持了一个夜晚后,始终冲不出来。最后第二天清晨,敌军向洞内施放毒气弹,致我军67名英雄全部牺牲在防空洞内,壮烈殉国。

祭祖、扫墓

人们到祖先的坟头铲除杂草,修补塌土,用新土把坟堆加高加固,民间称之为“整修阴宅”。除此之外,还要烧纸钱,烧金元宝(锡箔纸折的),冥币。因清明这天三黄五煞都避之,动老坟土是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的,就是人们常说的扫墓。

清明扫墓时都要携带祭祖的面食供品。节前,要蒸白面馍。汾阳有的地方有蒸“寒燕”(也称“子推燕”)风俗,家家挂面塑燕燕,沿袭至今。拇指大的面燕千姿百态,串扎在一束束酸枣刺枝上,既表示家庭兴旺、子孙繁荣,又象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即使在凭吊祖先的伤感日子里,汾阳人也不失积极向上的乐观信念。

扫墓、祭祀后,家人们一起或踏青或聚餐。市民在缅怀逝者的同时,追忆往事、话叙亲情成为节日新主题,承载传统祭祀功能的清明节正悄然转身为“家族团圆日”。“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繁忙的工作似乎冲淡了家族亲情,而清明节祭拜则提供了一个团聚的好机会。”清明节在缅怀逝者的同时,生者多了一份交流与沟通,牵起久违的亲情,生活节奏越加快,其“团聚”功能越发凸显。

如今,汾阳人也紧跟时下潮流,常趁着清明小长假出门旅游,如:全家老小,一同去采摘基地,体验一下采摘乐趣,放松放松心情,调节身心,为节后更好的投入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

 

            摘自吕梁日报2019年3月28日第八版

版权所有:汾阳市公共文化发展服务中心 2011-2024

地址:汾阳市鼓楼西街南侧7号楼 邮编:032200 电话:0358-7225440

晋ICP备110011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