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开放时间: 汾阳市图书馆365天,天天开馆!
省级非遗—“汾阳围铙”
日期:2018年03月26日 来源:本站原创 

      汾阳围铙,历史源远流长,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具备典型的儒释道祭祀特征,粗犷豪放而不失古朴庄重。本期小微带您一起领略汾阳文化遗产——汾阳围铙的魅力,领略围铙展现的汾阳民俗活动和一脉相承的黄河流域文化。 
  围铙,是汾阳一种民间传统打击乐,因表演时以大鼓为中心,持铙者环鼓排立,故称“围铙”,主要流传于汾阳市西南的虢城、虞城、阳城、田屯、靳屯、文侯、董和村等地,因此称为“虢虞围铙”,后称为“汾阳围铙”。 
  围铙类似于《尚书》记载的:“击石挝石,百兽率舞”,通过铙钹鼓镲的穿插击打,艺术地再现远古时代人们围田狩猎激烈场景和喜庆丰收的欢乐场面。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加工,已形成一套编制齐全、节奏鲜明、具有完整构思的多声部打击乐,用以展现当地人民祈盼幸福、欢庆丰收、实现梦想的美好心愿。 
  虢虞围铙名字的由来是与其地名密不可分的。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山西汾阳段家庄一带就已经有古人类居住。而虢城、虞城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655年。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消灭了北虢(今山西平陆)和南虢(今河南陕县)后,北迁其民,并且筑造虢城、虞城两城池以居之,古虢城故地属今据山西孝义五公里的大虢城村,古虞城故地属山西汾阳的虞城村,虢虞两古城在古时属于山西汾阳。 
  铙又称钲和执钟,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礼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逐渐变为重要礼仪祭器。“虢虞围铙”作为虢城、虞城一带乡民喜闻乐见的古代打击乐遗存,带有深深的历史印痕。 
  据《太平寰宇记》载: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后两国诸侯与臣民来此筑城居之,长期繁衍生息。迄今为止,虞城村留传着“夹道隐壁朝天吼,三宫六院八角楼”民谣,正是对这一历史的记忆。 
  宋明清时期,每年的农历6月13日为青龙生日庙会,各村的祈雨活动一般都在庙中举行,虢虞围铙被专门用于祈雨祭冷雨(冰雹)仪式。在盛大节日和举办隆重节庆中,围铙表演也被作为压轴和重头戏出场。 

        在汾阳流传极广的《玲珑宝塔十三层》说唱中,对虢虞围铙有很真实的记载:“愣头子青拍的是‘且且哩且查’(钹),青头子愣拍的是‘才才一才成’(铙)。” 
  直到清晚期民国时,附近各村庙宇中还保留着围铙家俱。围铙在汾阳可谓深入人心,唱词也朗朗上口,一进腊月门,村人便在庙中活动开来,一鼓一铙一钹一镲,三五个人围在一起就能排开阵势,有时连看热闹的孩子也会耳熟能详来几句口诀:“染豆沙,染豆沙,豆沙豆沙染豆沙!” 
  建国后,各村寺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汾阳围铙作为群众性的活动,因为逐渐失去群众基础而成为少数人的喜好,年轻人不再以学会汾阳围铙为荣,汾阳围铙技艺一时后继无人。 
  近年来,通过搜集整理鼓谱、组建表演队、培养传承人等方式,汾阳围铙再度发展壮大,成为展示汾阳文化的标志之一,在2010年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虢虞围铙表演道具很简单,主要是鼓和铙、钹、镲打击乐器,铙、钹、镲既是乐器又是道具,用于表现古人击石挝石围田狩猎的激烈场景。 
  虢虞围铙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春节期间,一般到二月初二后结束,另在祈雨祭冷雨(冰雹)酬神的特殊场合也出现。多在本村进行,有时邻近几个村相约一起进行。基本程序为告庙迎神、聚集演练。首先在寺庙院中进行首场演出,以迎接各路神仙。有时附近几个村相约聚集一起,竞技斗艺,各展风彩:在大鼓的指挥下,大钹发出浑厚苍凉的呐喊,大铙随着中鼓以轻击、重击、闷击、磨击、轮击等手法,发出强悍清亮的回响,小鼓急促,镲声利落,以齐打、对打的形式,用“水吊鱼”,“流水急鼓”,“得胜令”,“迎亲”,“回头、秧歌”,“霹雳火”的鼓点节奏,以展现古人围田狩猎和喜庆丰收的欢乐,以祈苍天保佑五谷丰登幸福安康。 
  汾阳围铙,这支记载着人类发展历史的民间音乐奇葩,在继承和发扬中,不断创新,注入新鲜血液,相信一定会焕发出更加绚丽更加迷人的光彩。小微也在此呼吁大家从自身做起,充当保护文化的宣传员,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我国璀璨的历史文化添砖加瓦。

点击浏览下一页

                             摘自吕梁日报2018年3月22日第八版

版权所有:汾阳市公共文化发展服务中心 2011-2024

地址:汾阳市鼓楼西街南侧7号楼 邮编:032200 电话:0358-7225440

晋ICP备110011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