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开放时间: 汾阳市图书馆365天,天天开馆!
汾州老味道:栗家庄乡芦家垣村的“盅盅肉”汾州老味道:栗家庄乡芦家垣村的“盅盅肉”
日期:2018年03月26日 来源:本站原创 

      汾阳籍著名导演贾樟柯在电影《山河故人》里有这么一句台词:“家里带了几个盅盅肉,一会儿给你带过来。”“盅盅肉”在影片中并未出现实物,但对于长久生活在汾阳的人来说,看到盅盅肉这三个字还是觉得倍感亲切,因为这是家乡的味道,听起来都似乎能闻到它的香。 
  这里的“盅盅肉”是什么呢?盅盅肉又叫“肉盅盅”,用粗瓷挂黑釉浅底小碗蒸的各种美味都叫做“盅盅肉”。它是一种延续了几百年的饮食风俗,它是汾阳人过年时必定家家都要蒸的一种美食。这不临近过年,笔者在栗家庄乡芦家垣村见到几位老师傅正在为做“盅盅肉”而忙碌,从打土炉到各种“盅盅肉”做法,无不体现着农村的味道,我们不妨称之为汾州老味道,不信?且看…… 
  芦家垣村,村子不大,1300余人,但村中的厨师却有不少,据了解,村里最老厨师现年91岁,最年轻的十六七,从事厨师行业者近百人,是远近闻名的厨师之村。此时,平均年龄已超60岁的几位师傅们正在案板上切菜、划肉,他们干起活来,依然那么娴熟。 
  听老师傅们介绍,十五年前汾阳村里办事多是在自家院子里打土炉做饭招待客人,现在随着时代发展,这样的风俗在汾阳已经难觅,一是老师傅越来越少,二是大家都嫌麻烦还是去饭店比较省心。 
  2017年12月15日,一条喜讯在三晋大地传播开来,汾阳市喜获“山西厨师之乡”称号,系我省首家。这成为继“汾州核桃之乡”、“汾州小米之乡”后,汾阳市对外推介的又一张亮丽名片。汾阳有2600多年的置县历史,饮食文化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精于火候、菜形大方、格调优雅、风味独特、制作精细的特点。其中明代庆成、永和两座郡王府设于汾阳后,汾阳人日常的饮食习惯和习俗讲究自然而然受到两座王府的影响,在餐饮上增添了许多宫廷菜系元素,使汾阳菜品在“色、香、味、形”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汾阳八八席”传统宴席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天,几位师傅要做的“盅盅肉”分别是:酱梅肉、酥肉、红烧肉、排骨、炉肉、清蒸羊肉、清蒸鸡肉。这几个“盅盅肉”是“八八席”的重要组成部分。看到这里,笔者不妨卖个关子,大家猜猜酱梅肉、酥肉、红烧肉、排骨、炉煿肉、清蒸羊肉、清蒸鸡肉这几个“盅盅肉”哪个派头最大?没错,你猜对了,就是“炉肉”。 
  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六月,朱元璋早膳为:羊肉炒、煎烂拖鹅、猪肉炒黄菜、素清汁、蒸猪蹄肚、两熟煎鲜鱼、炉肉、子面、撺鸡软脱汤、香米饭、豆汤、泡茶。一直以来有关于汾阳人的饭食讲究源自明代宫廷的说法,但是真正在史料中记录下来的文献很少。这则朱元璋的食谱,记载下的这道菜,在汾阳人的餐桌上、宴席中依然完整的保存着。作为一个汾阳人,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朱元璋早餐食用的炉肉,如何能成了汾阳人招待客人,逢时过节的宴席菜品呢?话说,1370年,朱元璋封皇三子朱为晋王,国太原。明朝晋王府,自此开始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开府长达274年间,几乎与明朝存亡相始终。晋王朱[gang]之子孙又陆续被分到山西各地,开府于汾州(今汾阳)的有庆成王、永和王。1373年,汾州城内有了一座庆成王府。13年之后,永和王也在汾州城内设府。现如今二王府府邸早已荡然无存,但汾阳人至今习惯把两座王府称为东府、西府。两府在汾州子孙绵延十代、十一代,与朝廷之间的各种交往自然也把许多明代皇家的风俗习惯、饮食讲究带到了汾阳,并一代一代保留下来,深刻地影响了汾阳人的方方面面。炉肉因此传到民间,让普通百姓也尝到了皇家味道。 
  “盅盅肉”品种多,恕不能一一列举,在此我们仅把“炉肉”做法大致说下: 
  选用五花三层肉:1、皮朝上上屉蒸三十分钟(为了肉出油,定型)2、改刀切拇指粗的条;3、锅里少许油,倒入肉翻炒,把油过滤掉后加水炖(加入葱,姜,蒜,加入适量花椒等)4、大火烧开调味(盐,老抽调色),大火烧半个小时,小火炖半个小时收汁炖熟即可。肥而不腻,老少皆宜。 
  此时此刻,弥漫的雾气,飘散的香气,直达味觉深处,不禁深深吸一口:嗯,年来了,这是过年的味道。 
  蒸好的“盅盅肉”在春节期间,放半月二十天毫无压力。正月里,汾阳人招待亲朋,一般都是蒸上盅盅肉,拌上几个凉菜,简单炒几个热菜即可。这样省时省力,不影响和亲戚朋友话家常。待客时,回笼蒸好的盅盅肉,倒扣在细瓷盘子里,吃的时候把小碗一揭,冒着热气,散着香味,总是让人垂涎欲滴。 
  休息间隙,老师傅们攀谈“近几年通讯发展迅猛,微信朋友圈里临近年关时不时有几个兜售“盅盅肉”者,要不咱也试试?”在一旁的村两委干部,很是赞成,芦家垣村有这么多厨师,基础厚,做的“盅盅肉”美观又好吃,倘若推广宣传一定可以打造成芦家垣村的“一村一品”。 
  临别之际,忽闻明末清初汾阳籍进士朱之郡的朱家祠堂就在芦家垣村,寒风习习中朱家祠堂历经300余年沧桑岁月,早已物是人非,但朱之俊对汾阳的功劳却永载史册,文峰塔、老爷山道教庙宇群都是他倡议修建,现如今文峰塔高高耸立成国宝,老爷山风景区正在有序开发复建,如若有灵,朱之俊也定心安。续了一段闲话,让我们一起穿越回朱之俊的年代:春节到了,朱家祠堂内,朱之俊等族人,坐到一起吃着汾阳“盅盅肉”,谈笑风生…… 
  民以食为天,美食诱人,然总不能大吃大喝,要适可为止。

                      摘自吕梁日报2018年3月8日第八版

版权所有:汾阳市公共文化发展服务中心 2011-2024

地址:汾阳市鼓楼西街南侧7号楼 邮编:032200 电话:0358-7225440

晋ICP备110011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