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开放时间: 汾阳市图书馆365天,天天开馆!
汾阳人物——马玉楼
日期:2017年12月26日 来源:本站原创 

       如果有人问您,什么最具山西味道?那相信除了老陈醋之外,您最先想到的就是在三晋这片黄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晋剧了。在晋剧这一行道里又有这样一句老话叫“无汾不成戏”。这就是说汾阳的晋剧艺术在全省来说,是具有非常重要分量的。今天小微就为您介绍一位从汾阳走出去的晋剧表演艺术家马玉楼,一起来感受她的晋剧人生。 
  “女扮男装演须生,声情并茂艺惊人”,这是著名作家马烽对马玉楼精湛表演艺术的高度评价与总结。作为晋剧泰斗丁果仙的大弟子,丁派艺术的传人,马玉楼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凭着自己深厚的艺术功底,传承和发展了丁派艺术的精髓,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被戏迷们亲切地称为“小果子红”。说起马玉楼几十年的人生道路和艺术生涯,有着说不尽的故事。 
  马玉楼1934年5月出生在汾阳八十庵街的一个小院里,鼓锋剧院近在咫尺。也许就是因为她生活在这个连空气中也经常弥漫着悠扬晋剧乐调的地方,她才如此痴迷晋剧,渐渐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 
  从小就爱唱的她,父亲经常抱着去看戏。12岁学戏,14岁登台演出,第一出戏是《花子拾金》。之后受到大家的鼓励,学习了很多戏,像《下河东》《花亭》《牧羊圈》等等。 
  15岁那年,汾阳解放,“果子红”(丁果仙)来了,唱《斩黄袍》里的赵匡胤。父亲对她说:“这可是山西太原最好的角儿!”从此,她便开始倾心于“须生”,并想真正成为一名角儿,就对父亲说:“领上我去太原见见‘果子红’吧!”可父亲吓唬道:“学戏可是要挨打挨饿的,太受罪!”她却回答:“就是饿死打死,我也愿意!” 
  俗话说得好:“人前显贵,背后受罪。”有位师傅曾指点:“是戏不是戏,收到肚里不受气!”此话的含义就是一部戏里有三五个主要角色,不管是不是自己要演的,最好都背下来,不管走到哪儿也能吃得了这碗饭。 
  可这嗓子怎么练?有师傅教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到有水的地方对住墙根喊,先练几句道白再唱。而且吃饭也要忌嘴!想当红人,要饿一辈子。”为了保护嗓子和身段,她谨记师训。冬天练嗓子时,非练到呵气的地方结成冰才罢休。每天还要练腿功,因为演须生得穿上10厘米高的厚底马靴耗腿,最长要耗半小时,常常练得汗流浃背。 
  山西晋剧院青年团和河北小百花剧团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全国戏剧界有名的两朵花。1961年,赴京汇报演出的晋剧院青年团轰动京师,名噪一时。

这幅照片就是演完《打金枝》后,马玉楼、王爱爱与周总理握手时的留念。一晃40多年过去了,毛主席说“晋剧《打金枝》是出好戏,很有教育意义”,周总理说“中央领导同志对山西梆子有感情,晋剧对中国革命有贡献……”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毛、刘、朱、邓、周等中央领导都看过晋剧,这些对晋剧的高度评价,马玉楼夫妇依然记忆犹新。 
  马玉楼是一位爱戏如命的表演艺术家。她从12岁学戏、14岁登台演出开始,一辈子学戏、演戏、教戏,对晋剧艺术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愫。许多人讲述自己的成功之路时总要铺垫许多艰难与不幸,而马玉楼则与众不同。她说:“我一辈子有福气,曾九进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与周总理握过手,跟毛主席跳过舞。特别是有幸拜晋剧须生大王丁果仙为师,1982年还与著名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合拍了晋剧《金水桥》戏曲电视片,获全国电视评比二等奖……” 
  马玉楼在事业上是知名度很高的艺术家,在家庭中是教子有方的教育者,步入老年后在公众的眼中又是一位性格开朗、与时俱进的长者。也许是长期扮演须生的缘故,马玉楼不论说话还是办事都干脆利落,风风火火,常常表现出一种男人的风格。1959年,她曾去福建前线慰问演出,1979年,她与丈夫一同在老山前线战地演出了三个月。当时,她刚做完胆结石手术,还未来得及休息就上前线了。路上七天七夜的颠簸她不在乎,一下车就同大家一块儿为官兵们演《打金枝》。部队首长感动地说:“听见你们的梆子声,真比世界上任何音乐都动听!”后来她不仅入了党,还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 
  马玉楼常常对儿子们说:“我们都是党培养大的,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从你爷爷到你爹妈都是这样的。你们不论是搞交响还是搞影视,千万不能浮躁,不能对工作有半点马虎!”本着这种原则,离休后的马玉楼仍旧像50年代在山西剧院、和平剧院演出时那样,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次演出。或者在公园散步,有时在“大戏台”当评委,只要戏迷或观众请她唱,她总要认真负责地唱好,满足大家的要求。老田自豪地向我们夸自己的爱人:“老伴好就好在这里,她来自群众,尽管早就有了名气,但总能与群众打成一片,从不在别人面前端架子。” 
  由于马玉楼对晋剧的敬业精神和炉火纯青的表演才能,政府授予她各种荣誉与称号。2011年6月,马玉楼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马玉楼说,家乡汾阳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几次回汾阳,汾阳都有不一样的变化。为了回报家乡,为家乡做贡献,马玉楼在冯家庄职业学校中着手培养更多的晋剧后继人才,直到2005年,在马玉楼和各届人士的努力下,学校有了更好的发展。马玉楼老师对家乡有了更多的眷恋,全家人对汾阳有了深厚的感情,每年无论再忙,都会回汾阳来看一看。马玉楼老师的心愿就是能培养更多的弟子,因为她觉得是国家培养了她,她应该把晋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点击浏览下一页

                              摘自吕梁日报2017年11月30日第八版

版权所有:汾阳市公共文化发展服务中心 2011-2024

地址:汾阳市鼓楼西街南侧7号楼 邮编:032200 电话:0358-7225440

晋ICP备1100113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