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镇小相村的西北隅有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寺庙——汾阳护国灵岩寺。言其古老,是因为寺碑上刻着“隋唐以来莫之或衰”之句。谓其神秘,传为当年尉迟恭监建。据史载,隋朝未年,李渊从晋祠起兵,西河郡是唐军首拔之城,灵岩寺为当时的遗存,全在情理之中。本期微汾阳,小微带你走进千年古刹——汾阳护国灵岩寺。
护国灵岩寺历史据清康熙《汾阳县志》载:护国灵岩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当地人称护国灵岩寺为“大寺”,据称在鼎盛时此座寺庙曾占地120亩,规模之大,让人瞠目结舌。隋唐间的庙貌今已失考,而寺院中原有《唐大佛鼎钟》一通,高三尺余,八棱状,首面刻有“唐代大佛顶幢”大字,落款刻“咸通四年(863)十月十三”,则是一种客观的时代信息。
隋朝末年,李世民狩猎于汾州一带山中,突遇大雨,急带随从下山避雨,行至山脚一座名叫灵岩院的小庙,见寺庙院墙坍塌、瓦砾杂堆、一派凄怆,但佛像威严慈祥,李世民发愿定将此寺重振。登基后,命尉迟恭增修殿宇,顿时规模大增,始称“灵岩寺”。
护国灵岩寺的真正崛起是在明代。嘉靖二十八年,当地官绅集资增建了“药师七佛多宝塔”。明万历初,灵岩寺出了一位有作为的住持清如大师。他重振佛法,修葺佛殿,为求得一部镇寺宝典,不惜千里迢迢去京城化缘,慈圣太后得知,赐给全藏经文,明神宗万历皇帝御笔亲书“恭喜万安阁”金匾,灵岩寺从此被冠以“护国”之称。
护国灵岩寺堪称古汾州著名的“梵宇琳宫”,它从明万历年初开始增修扩建,崇祯九年基本竣工,历时34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朝代更迭,庙宇则安然无恙。护国灵岩寺经过200多年的不断增修扩建,清代中期终于达到了鼎盛。据灵岩寺现存碑记载:嘉庆十四年,修缮大悲阁及新塑大悲菩萨。殿宇辉煌、常住云集,钟声、鼓声、木鱼声、梵声、声声响彻云霄,游客仰叹、香客焚香,一派佛国景象。
民国初,护国灵岩寺从南至北有五进院落。寺前九龙壁,俗称影壁,耸于庙外之南,与庙门隔路相对,呈八字形。壁周有砖雕花瓶和米黄色琉璃竹节。壁面镶琉璃九龙,有舞者、有腾者、有相交戏耍者,栩栩如生、十分精美。后被日本侵略者拆毁。
护国灵岩寺的山门为二层五椽组合式木牌楼,上刻:“灵岩宝镜”四字。两个偏门匀为单椽。整座牌楼属木制结构,插飞斗拱、五脊六兽、逼真若飞,似南天门仙境。庙门两侧石狮,系明朝庆成王、永和王所赐。抗战时,被日本人拆毁。
护国灵岩寺在建国初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时,砖石、古碑被拆除修砌水渠,木料修建了村内的公共设施,只留孤伶伶宝塔一座。1993年12月28日,护国灵岩寺被山西省汾阳市人民政府定名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护国灵岩寺格局完好时的灵岩寺大致为南北五进院落,中轴线上,坐落着重檐拱洞式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七佛殿、三佛殿。两侧均有配殿。十方院别为圣境,院南宝塔挺秀,迤北有曲折碑廊,水陆楼中诸佛云集,金碧辉煌;藏经阁前庄严肃穆,香烟袅袅,寺院内花木繁茂,鱼潜浅波。清乾隆年间,汾阳进士曹祝龄曾作《游灵岩寺》诗:“高阁凌云一凭眺,汾川俨入画图中”就是生动的写照。2001年初冬,历史悠久的护国灵岩寺,在汾阳市各级主管单位,杏花村镇、小相村委和释悲传住持的共同努力下,开始了寺院的修复工作;当时全院仅存三座窑洞和明代建造的药师七佛多宝塔。窑洞共26孔,成“一”字形排列。七间为正窑,中间三间是大雄宝殿,西窑六孔,东窑十三孔。
如今,经过十多年不断的修缮,护国灵岩寺院内雕梁画栋,绿树成荫,前有天王殿,后有大雄宝殿,弥陀殿,药师殿。殿内佛像栩栩如生,旅游观光不妨到此走走,领略我国古文化的韵味。
摘自吕梁日报2017年8月10日第八版
版权所有:汾阳市公共文化发展服务中心 2011-2024
地址:汾阳市鼓楼西街南侧7号楼 邮编:032200 电话:0358-7225440
晋ICP备11001132号-1